九龍城侯王古廟
侯王古廟建築群座落於石台之上, 沿兩旁石階而上, 廟宇前方建有獨立的香亭,其歇山頂以精美的花崗岩石柱和木樑架支撐, 廟宇的後殿,是敬拜侯王和其他神祇(如觀音)的地方。後殿的山牆採用了「五岳朝天式」設計,在香港甚為罕見.
廟頂及廟內皆飾有精美的石灣陶塑
廟宇約於雍正八年(1730年)或之前建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侯王古廟於2014年列為古蹟
侯王 本名楊亮節,南宋國舅,宋益王(帝昰)母楊淑妃之弟. 南宋末年戰亂, 楊亮節保護帝昰及衛王(日後的宋帝昺)南逃,輾轉抵達今日的東九龍. 後人立廟紀念.
侯王廟所在地名為白鶴山,有「鶴嶺」之稱,有人將「鵝」「鶴」二字刻在廟後山巨石上,號稱別亭,即俗稱「一筆鵝」及「一筆鶴」 「鵝」字一筆寫成,是張壽仁所書
對聯「古石書鵝摹逸少 名山駕鶴仰侯王」
廟內保存了不少具有文化藝術價值的文物,包括多組置身於牆身的石灣浮雕
廟前的四腳鐵香爐刻有「侯王座前」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九龍司官員許文深所立
「至誠前知」木匾為同治光緒年間駐守九龍寨城廣東大鵬協副將賴鎮邊所送
置身於牆身的石灣浮雕
置身於牆身的石灣浮雕
偏殿的羅漢堂供奉三寶佛、十八羅漢及太歲
正殿供奉侯王、觀音及諸仙
「折洋鋤盜」橫匾為光緒十四年(1888)大鵬協副將何長清等所送
「至誠前知」木匾為同治光緒年間駐守九龍寨城廣東大鵬協副將賴鎮邊所送
廟側涼亭內有一筆「鵞」的複刻, 是1970年摹刻
是1970年摹刻
而刻於1888年的一筆「鶴」石刻則位於廟後小山
詩詞坊長廊刻有詩人詠侯王楊亮節有關事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