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村鄧氏宗祠
廈村鄧氏宗祠,又名元朗鄧氏宗祠、友恭堂,是香港一座祠堂建築,位於新界元朗廈村.
鄧氏宗祠又名友恭堂,是厦村鄧族為紀念鄧洪贄和鄧洪惠兩位祖先開基立村而興建。據置於宗祠中進的碑記所載,鄧氏宗祠於1749年立基上樑,1750年竣工,翌年正式奉主陞座。宗祠曾分別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和光緒九年(即1883年)進行過大規模修葺,祠內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構件和文物至今仍保存完好。
廈村鄧氏宗祠屬於三進兩院式建築設計:祖先神位供奉在後進明間的木神龕內,神龕正中央供奉厦村開基祖鄧洪贄和鄧洪惠,另外還有「二世祖妣宋宗姬皇姑趙氏神主」,顯示厦村鄧族與錦田鄧族同出一脈,以鄧元亮為錦田一世祖,尊稱鄧元亮的媳婦趙氏為皇姑(宋高宗女兒、宋光宗姑媽).
中進則懸有多塊功名牌匾,展示鄧族祖先在清朝取得的顯赫功名. 而後院亦建有兩個廂房。其前中後進和廂房,均飾有以花卉圖案裝飾的精美檐板,部份橫梁更雕刻了精巧的傳統中式吉祥圖案。其主要建築結構,是以青磚牆和石柱支撐著木構瓦片天面,樑架上裝有優美精緻的斗拱。
鄧氏宗祠、禮賓樓和友恭學校構成了一組獨特的歷史建築群.
禮賓樓位於祠堂左側, 建於1920年, 由兩座建築物組成,之間被庭院分隔。禮賓樓原是鄧族招待客人留宿的地方, 其建築結構以青磚建造,牆身支撐著由檁條及椽子構成的金字瓦面屋頂。其牆楣以花卉及幾何圖案的灰塑裝飾。其右堂依然保存著琉璃漏窗,兩側則保存有一副灰塑對聯。該樓內仍舊放置著供奉文昌及武曲的神龕。
友恭學校位於祠堂後方, 以青磚築砌,有兩組屋脊,綴有吉祥及幾何圖案的灰塑。校舍最初是一座三開間建築,至1952年成為政府資助學校時,曾加以擴建。其山牆上仍保存著草尾灰塑裝飾。
鄧氏宗祠是本地現存少數清代三進兩院式建築。祠內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構件和文物至今仍保存完好。時至今日,鄧氏宗祠仍是厦村鄧族重要的祭祀和節慶活動場所。
廈村鄧氏宗祠於2008年2月1日聯同其鄰接的禮賓樓和友恭學校,成為香港法定古蹟。
左轉下天橋
田廈路口-廈村鄉牌樓,後面就是廈村鄧氏宗祠
台基上有一古炮, 重約3200斤, 長約12尺, 名為「掃地光」, 廈村鄉居民在1965年村後泥土中發現. 古炮的來歷可能是用來對抗海盜.日治時期鄉民將大炮埋於地下.
**厦村昔日瀕臨海邊,是后海灣與青山灣之間的航道。乾隆年間(約1760年代)鄧族在此建立墟市,稱為「厦村市」(規模比墟為小),設有碼頭,吸引附近村民和華南沿岸的商人到來買賣貨物,繁盛一時。
「南陽綿世澤、税院振家聲」對聯,
南陽是地名,意指這族人祖先來自河南省南陽郡。
因娶了皇姑,獲宋朝皇帝封為税院郡馬的後裔。
懸有多塊功名牌匾,展示鄧族祖先在清朝取得的顯赫功名
壁上懸掛有5呎高之大字 <孝>, <弟>, 相傳為宋代朱熹手筆.
兄友弟恭、長幼有為序、承先啟後、便是友恭堂的由來。
宗祠内展示出鄧族的功名牌匾
及有紀念價值的牌匾楹聯
神龕正中央供奉厦村開基祖鄧洪贄和鄧洪惠,
另外還有「二世祖妣宋宗姬皇姑趙氏神主」
禮賓樓 - 供奉文昌及武曲的神龕
禮賓樓位於祠堂左側, 建於1920年, 由兩座建築物組成,之間被庭院分隔
禮賓樓原是鄧族招待客人留宿的地方, 其建築結構以青磚建造,牆身支撐著由檁條及椽子構成的金字瓦面屋頂
地址:元朗廈尾路10號
交通: 小巴 34A (廈村-流浮山) 33(元朗/泰豐街-下白泥) 35(元朗/泰豐街-輞井圍)
巴士 K65(港鐵元朗站-流浮山), K75A(天水圍站-洪水橋)
乘坐巴士或小巴都在廈村站下車.
步行:屯馬綫天水圍站B出口,左轉下天橋, 沿屏廈路前行約行15分鐘到田廈路口便是.
開放時間 : 上午9:00至1:00, 下午2:00至5:00
星期二休息(公眾假期除外)
[ 歡迎按此繼續觀看各欄目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