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 宗教文化
香港是一處文化匯聚的寶地.
民間的宗教信仰來自五湖四海,
郊遊去寺廟, 欣賞大自然,遠離煩囂都市, 放下煩惱. 洗滌心靈.
香港文化和歷史遺蹟遍佈港九新界, 佛教,道教,或是歷代聖賢的廟堂. 都值得我們國人關注及了解過去一些歷史遺蹟, 溫故知新.
無廟不成村, 就說明有人聚居的地方, 就有信仰文化, 就信奉著不同的神明. 可從居民建村就有廟宇, 就可見證居民生活與文化的歷史
香港位處中國大陸南端, 早期是個沿海的一個小漁港,漁民出海捕魚,與風浪為伴,常遇生命危險。故沿海一帶的漁民多信奉海神,他們在海旁建立廟宇,出海前祈求神靈保祐平安,希望可以逢凶化吉。
除了天后崇拜,本地漁民亦信奉水神洪聖、北帝,所以天后廟、洪聖廟、北帝廟隨處可見。
及後社會因素, 戰爭不斷, 中原人士不斷南遷, 人口不斷增加,形成多元信仰的社區。以廟宇為例,有祟拜土地神的福德祠、城隍廟、三山國王廟等;也有祟拜消災、除瘟、治病神靈的車公廟、譚公廟等;亦有祟拜英雄人物的關帝廟、侯王廟、大王爺廟等,以及其它廟宇例如祟拜觀音的觀音廟、水月宮、蓮花宮,祟拜文昌武帝的文武廟,祟拜行業師祖的魯班廟;當然少不了流行的佛教寺院和道教宮觀,
早期香港的廟宇不單是求神拜佛的地方, 祂還是為鄉民排難解紛的仲裁中心.宗教信仰及經濟文化集中地.
集廟議事,是中國民間社會的傳統之一,利用廟堂這種具有神聖性的場所,議決社區一些公共事務.
宗教信仰是傳統社會的重要元素,廟宇因此成為社區的地標和發展歷史的見證。
根據西貢大廟灣石刻文字的記載,西貢大廟灣佛堂門早在南宋時期已建有廟宇,所以佛堂門天后廟的歷史可上溯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
目前全港被政府列為法定古蹟的廟宇共有十五座,它們是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
早期的廟宇, 其格局一般不大,為小規模的建築物,屬於典型的嶺南建築形式,常見的是一所二合院,即前座為門廳,後座為正殿,中庭為天井;建築面闊三間,硬山屋頂,青磚黛瓦,設雕刻脊飾。較為講究的廟宇,正門施以花崗石柱樑,脊飾採用石灣陶塑。及後社會逐漸繁榮, 富裕起來, 大型的佛教或道教廟宇便相繼出現. 這些廟宇則多仿照中原的傳統寺觀,即中軸對稱的宮殿式佈局和建築,施鬥栱,歇山頂,琉璃瓦,並飾以鴟吻角獸。
廟宇結構
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門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或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本地廟宇為磚木構造,外牆為承重牆,築以青磚,或以麻石為基礎,瓦頂。 門廳正面常用石柱、石額枋,基本上不施鬥栱,或有看梁獅子、雀替、出柱石雕。 用石材代替木材是嶺南建築的特色.
中門後設檔中門, 又稱屏門,檔中門由一對門柱固定,無論開閉,人需繞門而行,不可從擋中門出入。
正殿一般比門廳稍高、稍深,它的地基一般比門廳高出2-3級,表示正殿更高級。正殿一般採用木柱木樑,為傳統抬樑式架構,但只有明間內立柱, 不設次間外柱,檁木兩端直接由外承重山牆承托。 檁木承托屋架椽子,脊檁俗稱主梁或大樑,枋木位於檁的下方。
廟宇最為引人注目之處是屋頂脊飾,所以最隆重的裝飾一般安在門廳屋頂的正脊上, 稱正脊脊飾,常見是石灣生產的陶塑,有鰲魚、花瓶、戲曲人物、二龍爭珠等造形。 正脊正中的裝飾稱脊剎,常見有寶珠、火焰、葫蘆等。垂脊脊飾常見的造形是博古紋。 個別的廟宇會在垂脊的末端安放一對小獅子或小麒麟。 而較為普通的廟宇,其脊飾相對就很簡樸,一般為船形正脊,配以卷䓍紋灰雕。
簷廊的上方,即簷下的樑架,亦是顯眼的地方,一般會施以木刻於梁身、駝峰、封簷板上。 駝峰是支托上方梁頭的一塊墊木,因古代的原型看似駝峰,故名。 封簷板位於簷口下方,作用是保護木質椽子不受雨水侵蝕。 木刻的圖案豐富多彩,有花卉、人物故事或動物、靈獸等。
鐘和鼓是廟宇常見的擺設。鐘和鼓是古代的樂器,最早用於祭祀、朝會、作戰等場合,有計時、記事、集眾等功能,舉行重大的慶典時,必定鐘鼓齊嗚。古時候鐘和鼓日常用於報時,所謂晨鐘暮鼓。後來鐘鼓為佛教、道教寺觀採用,被稱為法器,唐張繼有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名句。鐘為鐵或銅鑄而成,一般鐘體上有銘文,故可記事。本港廟宇之中,最古老的鐘藏於元朗屏山鳳池鄉天后宮內,為清康熙年間1684年所鑄,距今三百多年。
廟宇不但是供奉神明的場所,更是社區的心臟和靈魂,本地很多傳統的節慶活動,與廟宇的關係密不可分,例如著名的元朗天后誕 (天后廟) 巡遊、搶花炮,長洲太平清醮 (北帝廟) 搶包山,大坑 (蓮花宮) 舞火龍,已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
廟宇是一處嚴肅而又神聖的地方, 一處讓人反思及可得到心靈上慰藉之聖地.
中國民間很多農村幾乎都建有寺廟,目的是祈求神靈保佑一方平安。
這些民間寺廟裏供奉的神祗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 發展到後來儒,釋,道和合在一起, 已沒有寺,廟之分.
寺廟有各種名稱 : 稱寺、舍、園、閣、苑、林、院、陀、堂、洞、慈航,多由佛家主持
稱廟、宮、樓、觀、祠、館、殿、府、壇,多由道家主持
最初稱寺院為“精舍” 由於古時精舍大都建築在城郊外幽靜的林地,故又稱“蘭若”,意即寂靜之處; 也可以叫作阿蘭若處。阿蘭若,簡稱為蘭若. 寺院又稱“伽藍”,意指僧眾所居的園林.
寺原本是政府機構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其中九卿的辦公場所就稱為「寺」。
鴻臚寺(主掌外賓、朝會禮節)、
大理寺(主掌刑獄,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院)、
光祿寺(掌管宮廷宿衛及侍從,膳食)、
太僕寺(掌管馬畜牧)、
太常寺(主掌宗廟禮儀)、
宗正寺(即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衛尉寺(主掌門衛屯兵)、
司農寺(主掌糧食積儲、後被戶部取代)、
太府寺(主掌宮廷庫藏和貿易)
廟一般供奉的是本土或者本地的神靈,如關羽、藥王、媽祖、二郎神等,
寺則供奉的是佛家的大能,如釋迦牟尼、觀音、地藏、文殊、普賢等等。
廟最初是祭祀天地鬼神與供奉祖先的地方
漢代以後,廟逐漸成為祭祀過去聖賢的地方,如著名的孔廟、武侯廟、關帝廟、岳王廟、龍王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
一般皇宮的前殿也稱為廟,所以人們把朝廷稱為「廟堂」。
宋朝范仲淹「岳陽樓記」: 居廟堂之高, 則憂其民; 處江湖之遠, 則憂其君.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橫看觀音高千丈,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慈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靈渡寺 - 千年古剎
古剎凌雲寺,雲錦照觀音
清湍鳴迴溪,綠水遶飛閣
西貢天后古廟 | 西貢關帝古廟(協天宮)
油麻地天后廟群 坐落於熱鬧的廟街
九龍區最大的天后廟, 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分排列為 :
福德祠(觀音古廟)| 書院/城隍廟 | 天后古廟 | 公所(觀音樓社壇) | 書院
建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廟前豎立著兩支約54呎高、繪有龍形圖案的木柱, 當地居民稱之為「龍柱」,
亦稱「定海神針」
銅鑼灣天后古廟, 原名「鹽船灣紅香爐廟」
錦田文物徑 - 水頭村及水尾村
錦田文物徑 - 水頭村及水尾村
超過150年歷史的觀音古廟.
建築外型非常獨特
[ 歡迎按此繼續觀看各欄目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