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大埔舊墟天后宮


大埔舊墟天后宮建於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天后廟之一.

大埔舊墟天后宮是香港的一座天后廟,主祀海神天后,位於新界大埔舊墟汀角路,

是包括大埔頭、南坑、新圍仔的「聯益鄉」的祭祀中心,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天后廟之一.

在香港的天后宮寺廟當中,最古老的是塔門天后宮, 第二古老便是大埔汀角路旁的天后廟。

據廟中的銅鐘記載, 天后廟自康熙三十年開始設廟 

大埔舊墟天后宮建於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 當年原處海濱,因歷年填海擴地,

現今已坐立於大埔市中心。 天后廟旁的偏殿分祀有「譚仙宮」及「協天宮」。

而廟內仍保存立廟所鐫的銅鐘,以及歷次修建時所題刻的匾聯及碑記。 

大埔舊墟天后宮由馬禮華道長擔任主持,他致力宣揚道家文化精神。

 

昔日大埔汀角路前為一片汪洋,不少船隻在此停泊,水上交通非常方便,

遠至沙田瀝源及烏溪沙一帶的村民也乘街渡到此買賣,使舊墟的發展日益蓬勃,

成為當時香港三大墟市之一. 原來大埔共有兩個墟市,一新一舊,

其中較舊的一個就在今日天后廟附近的地方。這個舊墟開設的時間為康熙十一年,

創設墟市的正是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

 

大埔舊墟原來叫大步墟. 為鄧族稅地. 文氏族人因不容於大步墟內建舖開市, 

乃於1892年聯合附近七個非鄧氏的村落組成「大埔七約」, 於「大步墟」隔河另設鄉鎮, 

翌年定名為「太和市」. 及後在1913年興建火車站於太和市, 並命名為大埔墟火車站.

從此太和市飛快發展. 

隨後太和市被稱為大埔墟, 而原來的「大埔墟」則改稱為「大埔舊墟」.



天后宮兩旁分別為水月宮及協天宮






































大埔舊墟天后宮內的古鐘, 磬及鼓

鐘上鑄刻有年份康熙三十年(1691年)

現存放在尖沙咀九龍公園內 - 香港文物探知館展覽







牌匾刻的年份是光緒十年

































































 新界 大埔舊墟 汀角路39號6約43-44號地段, 位於大埔舊墟村公所旁 
 供奉神靈 : 天后 觀音 華光 關聖帝 譚公 

 有多線公車到, 其中最近景點是以下交通工具 
 乘九巴 : 64K, 65K, 72, 73(大埔平安里) 
 小巴 : 20A, 20B, 20C, 20E,最近四綫小巴 
 港鐵 : 太和站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敬羅家塾

 

敬羅家塾位於大埔頭村,是大埔頭鄧族的家祠,曾作書室之用,乃是我們稱的”卜卜齋”

敬羅家塾位於大埔頭村,是大埔頭鄧族的家祠,曾作書室之用,乃是我們稱的”卜卜齋”, 現是族人聚會和舉行傳統節日活動的地方。

 

敬羅家塾確實的建造年份已無從稽考,但據村民相傳,它是在明朝(1368-1644年)

時由第十三代鄧氏族人玄雲、梅溪、念峰 所建,以紀念第十代先祖敬羅公。

敬羅公更獲尊稱為大埔頭鄧族流光堂第一代先祖

 

敬羅家塾是傳統的三進兩院式建築,屋脊飾有博古圖案,正門上方的壁畫及置於中進造工精緻的木雕神龕,均為一九三二年重修時所造。

正門水磨石額「敬羅家塾」四字,出自著名書法家鄧爾雅先生 (1884-1954年) 的手筆。鄧爾雅的父親鄧蓉鏡是東莞鄧氏後人,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獲欽點為 「翰林院庶吉士」

 

敬羅家塾的全面修復工程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監督,於二○○一年一月竣工。敬羅家塾的修復項目於二○○一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的優異項目獎。

 

敬羅家塾於一九九八年列為古蹟。


從太和車站寶雅路直行至大埔公路大窩段

到水圍路口右手邊有個高的斜路穿過隧道就到大埔頭徑


穿過隧道就到大埔頭徑


啟智學校旁就是敬羅家塾




小巴21A從大埔(南盛街)到敬羅家塾



大埔頭村石

下款題字的是  愛新覺羅-溥儀


敬羅家塾








































敬羅家塾有個已封閉的古井

神守護


從太和車站步行往敬羅家塾需15


交通 :
太和車站步行往敬羅家塾

巴士 乘 73 號九巴可到達

大埔小巴專綫 21A大埔(南盛街)<->大埔頭總站


注意 : 星期二休館



 歡迎按此繼續觀看各欄目 

💢💢



神明介紹

香港 · 香港

  香港是一個移民城市 . 南來北往 , 東西交流, 人才匯聚, 是塊福地.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 江山留勝蹟 . 可憐無定 漢家奴 ,猶是春閨夢裏人!     香港在明朝時盛產及出口香木。香木屬於莞香,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