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祠堂,圍村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毎個村落都有祠堂, 又稱家廟、祖堂,祠堂有多種用途,主要供奉和祭祀祖先, 用於供奉、祭祀神祇、祖先或者先賢、烈士. 又是供族人商議事務, 聚會和進行儀式的地方.此外,也作為各房子孫辦理婚、喪、壽、喜等事件的場所。


祠堂,也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裏被教育和受到處理,甚至驅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説,是封建時代的道德法庭。


在中國古代儒家倫理中,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着一個姓的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大多建有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


祭祖, 中國人視為聯繫家族成員感情之重要活動,不出席會被批為「數典忘祖」而會招來抨擊。祭祖就在祠堂舉行.時至今日,新界一些宗族仍會在*春秋二祭時聯繫所有子孫祭拜祖先,視祭祖活動為村族大事,部分人更從海外遠道歸來,無非為求拜祭時團結宗族成員,增加凝聚力。


中國是以農立國,祭祀,是中國的一種信仰活動,源於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理念.

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特別著重祭祀的重要性。《論語‧八佾》篇記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宗族春秋二祭已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祠堂採用廟堂式建築形式,

香港大型的祠堂有三個廳房:門廳、正廳及祠廳。 而廳房之間設有庭院(天井),用作通風及採光之用。氣勢宏偉的祠堂建築, 風格古雅, 中國保存最多的一種古建築群體,

 

一般祠堂以「四點金」和「八間頭」爲基本型製,

所謂「四點金」就是小型三合院和四合院,

「三合院」通常是正廳三開間雙坡硬山頂,擡樑式與穿斗式相結合木結構,廂房雙坡兩層樓屋硬山。

「四合院」通常正房及到座均爲三開間,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八間頭」的平面與「四點金」基本相同,只是左右是廂不是過廊,而是用格扇封閉成一間廂房,連上下正房共有八個封閉開間俗稱「八間頭」。

 

「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當時祠堂均建於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製,從此稱家廟為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


在古代修建祠堂古建築有等級之限,漢族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後來倒是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餘稱宗祠。大部分祠堂有高大的牆門、門樓、照壁、正殿、廡房、享堂等房屋建築,正廳兩側有廂房等建築。庭院植有樹木花草,莊嚴典雅。

根據等級的不同,設置宗廟的規模也不一樣,據西周祭祀制度的規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無廟'。帝王之祖廟稱'太廟',凡有官爵者其祭祖處稱'家廟',也稱'宗祠'。

在中國,自古以來,祭祀禮儀,是國家製度的重要組成部份,有相當嚴格 的禮制規範,所以,用作舉行祭祀儀式的建築物如何去構建,成為一個法律問題。一直以來,王朝的禮制只認可皇帝、貴族、官僚對祖先有不同權利建廟祭祀 祖先,而平民(庶人)沒有這個權利。

 

經歷了明嘉靖年間夏言奏請改革祭祖禮制之後,在法律上仍然保留著品官可以建家廟,庶人只可以在正寢祭祖的規定。但在實際應用中,在夏言奏議改制之後,情況完全不同了,放寬了建家廟的條件,各地建立家廟的數目也明顯增加了。


雖然從字面來看,這個法律沒有賦予庶人建家廟的權利,但是我們須明白這個法律可以被很巧妙地運用,只要可以找到一個五代前有資格建家廟的祖先,即使庶人,亦可以這個祖先為核心,建立有合法依據的家廟。

 

在明代以前,珠江三角洲的居民是沒有一處興建祠堂或家廟。即使離珠江三角洲較遠的地方,例如粵北,開發雖比三角洲早,但好幾處自認在明以前有宗族發展的地方,不論根據傳說還是文獻,都沒有建祠堂或家廟的記錄。

 


明初珠江三角洲建有祠堂的家族不多,

明初逢簡劉氏的鼻祖祠,和新會蔡氏一樣,以畫像作為祭祀對象,並非日後流行以神主代表祖先神靈的家廟。

 

正德三年(1508),私人建家廟還是非法的,但到嘉靖三十三年(1554)時,已經是合法的了。可見在珠江三角洲一帶,民間對有關建祠堂家廟的法律規定是有相當清楚瞭解的。

 

到明末清初,建祠活動在珠江三角洲的發展更加迅速,以至到康熙年間,屈大均可以說,嶺南著姓大族,「大小宗祖l禰皆有祠,代為堂構,以壯麗相高」。從這個時候開始,一直到清代,家廟模式的祠堂,成為了珠江三角洲鄉村社會的明顯標誌。

 

屏山鄧氏宗祠是鄧族的祖祠,為三進兩院式建築,正門前兩旁是鼓台,各鼓台有兩柱支撐瓦頂,內柱為麻石,外柱則為紅砂岩,最具特色是宗祠正門沒有門檻,前院卻有砂岩通道,顯示鄧氏族人中曾有人身居當時朝廷要職。鄧氏宗祠是香港最大的祠堂之一,並為屏山文物徑的重點古蹟之一,據鄧氏族譜所載,宗祠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

建築物三進大廳上的樑架雕刻精美,刻有各種動植物和吉祥圖案,屋脊皆飾有石灣鰲魚和麒麟。後進祖龕供奉著鄧族先祖神位。

 


圍村


香港圍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的人口南遷,明朝年間(1368 至 1644 年)海盜猖獗,南遷的宗族們便陸續在村落周圍築起圍牆來維護人身安全。圍村裡保留了香港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也造就了獨特的圍村文化。

 

圍村指由四面築有厚石牆包圍的傳統中國村落,用以防禦仇敵、盜寇和猛獸. 圍村四角築有更樓, 部分更設有炮樓, 護城河, 四邊胸牆開有槍孔.居民進出圍村只能靠窄小圍門。圍村內有水井,若遇襲仍可閉門堅守,確保飲用水的供應。


在新界鄉村地區,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古老的本地圍和客家圍。


本地圍所居住的不是一家人,而是同族人。各家有獨立的住房,四周有高牆環繞。牆基用大麻石塊,牆身用青磚砌成,四邊胸牆開有槍孔.


客家圍村則是由多間房屋組成的圍屋群,一些橫屋的牆壁就是圍村的牆壁。部分圍屋四角設有炮樓





祠堂 圍村

屏山愈喬二公祠



屏山鄧氏宗祠



上璋圍



新圍(覲龍圍)



永寧圍



東閣圍



松嶺鄧公祠




老圍



麻笏圍 原名「鬱蔥圍」





松柏塱五姓祠堂



上水松柏塱客家圍村



味峰侯公祠



麟峯文公祠



文氏宗祠及莘野文公祠



三棟屋博物館 | 走進200多年的客家圍村


曾大屋 - 1.5世紀前的大宅


上水 -上水圍


廣瑜鄧公祠

錦田文物徑 - 水頭村及水尾村


清樂鄧公祠

錦田文物徑 - 水頭村及水尾村


鎮銳鋗鄧

錦田文物徑 - 水頭村及水尾村


上水河上鄉居石侯公祠始建於明朝(1368-1644)


梅窩袁氏大屋


奕園 - 懷古氛圍私人別墅


敬羅家塾

位於大埔頭村,是大埔頭鄧族的家祠


龍廖公家塾


廖明德堂


彭氏宗祠


粉嶺圍 - 思德書室, 粉嶺圍,風水魚塘及古砲, 北區公園


文氏宗祠(泰亨)


廈村鄧氏宗祠


梁氏宗祠(元朗八鄉元崗村)




 歡迎按此繼續觀看各欄目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神明介紹

香港 · 香港

  香港是一個移民城市 . 南來北往 , 東西交流, 人才匯聚, 是塊福地.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 江山留勝蹟 . 可憐無定 漢家奴 ,猶是春閨夢裏人!     香港在明朝時盛產及出口香木。香木屬於莞香,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