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道教,是在我國流傳已久的古老宗教。
每到傳統佳節、長假等休息日,道觀和寺廟都會出現很多很多虔誠的人們求神拜佛。求神拜佛不是道佛兩教信徒的專屬,我國民衆當中,沒有道教和佛教等宗教信仰的人,也會求神拜佛,因爲大多數人有民間信仰,其求和拜的也是神佛。信仰就是一個人對生活追求,對困難有勇氣,對自己有底氣,能夠憑藉自己的力量肯定自己。而並非流於表面的形式.
本土民間信仰「拜神」
中國民間信仰是指一種發源自遠古時期以自然崇拜(尤其是天)和祖先崇拜多神論.
中國人多信佛道及民間神靈
神、仙、聖、佛、菩薩、羅漢這些都是中國人常見的信仰對象,他們分別屬於不同的信仰體系。
神、仙、聖 是中國本土(道教)的概念;
佛、菩薩、羅漢 是佛教概念,從印度傳來。
我們拜神都是希望神靈保佑.
命運難於自宰,運起運落,唯有祈求上天神靈保祐。
窮人想發財,富人望更富,無子者求子,有子者望子成龍兼兒孫滿堂,幼者盼長大,老者祈長命.
民眾對神祇的崇拜,只是祈求賜福,一般對膜拜的意義或神明的來歷大多未加注意,遇到神佛就拜,「拜的神多自得神保佑」
求神拜佛希望神明保佑所求, 是否對祈求的神明菩薩了解.
據傳赤松黃大仙師善於提煉丹藥,能醫百病,而且普濟勤善,是以度人成仙,
亦傳黃大仙有求必應, 故嗇色園黃大仙祠前來進香的人絡繹不絕。
又稱車大元帥, 不特平賊有功, 亦令300多年前沙田一帶瘟疫解除停止.
後來更傳說到車公廟轉風車可轉出好運, 於是乎車公除了保健康還可以轉運.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四大菩薩之一.
觀音是慈悲的象徵,人們認為觀音菩薩可以祈福避災,還可以送子、佑子。
能滿足人們的種種合理祈願, 包括健康,財富,官職,智慧,學業,姻緣,兒女等.
每年農曆正月廿六日為「觀音開庫」日. 求觀音借錢? 無問題. 十億? 夠未?
天后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女海神.
她在信眾心目中不僅是海神,而且能消災解難,有求必應,以及獲得財富和健康的來源.
香港天后廟大約有350座. 最歷史悠久的是西貢佛堂門天后廟,俗稱「大廟」(1266年)
祈求天后功能 : 出海平安、漁獲豐收
求富貴榮華. 文昌代表功名和官運吏祿. 關帝代表財富和信義
文武廟 : 上環文武廟(1847年), 大埔文武二帝廟(1891年), 梅窩文武廟(1573年)
善信「求神拜佛」,都是希望出入平安,事事順利。一般都對神明菩薩是佛教或是道教都持開放態度. 現世教徒都很現實, 只要有靈驗的都拜,因此菩薩們都變成了信仰的對象.
中國民間都喜歡到寺廟「求神拜佛」, 廣東人叫”拜神”.
有沒有人想過你拜的神明是佛教還是道教? 很久以前就已混淆不清了.
一般我們都只說去拜觀音, 去拜天后. 誰知這兩位神明, 剛巧正是代表了佛教與道教.
天后娘娘是道教的神祇, 觀音菩薩是佛教神祇. 不過在在宋明以後, 道教吸納了許多菩薩;觀音菩薩在道教尊稱為慈航天尊, 天后又稱媽祖,被臨濟宗禪師視之如慈航觀音之化身.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佛教和道教作為同時在我國存在了二千多年的宗教.奉行相互貫通的宗教融合主義;通常以宮廟、神壇為崇拜場所.它們的思想教義都是在勸人向善,並且在發展過程中互相借鑒融合。有很多神明被佛道共同尊奉. 事實現時佛道已經融合一起, 在宋明以後,佛道混同的情況非常顯著,道教吸納了許多菩薩.
例如 :
觀音菩薩(佛教); 道教尊稱為慈航天尊,
摩利支菩薩(佛教)被道教尊稱為斗姆元君。
應該屬於道教的紫微大帝(道教的四禦尊神之一)佛教奉為二十四天護法神之一、
關聖帝君,道教尊祂為「護法關元帥」,佛教視其為「枷藍菩薩」。
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也有個佛教聖號「文尼真佛」。
常見一個城隍廟或天后宮,後殿就安排陪祀個觀音菩薩。或是建了個佛寺,旁殿也安排個土地公坐坐,反正這些神明都有大慈悲心,救苦救難,彼此也不會計較門戶之見。
香港廟宇-佛道廟宇有六百多座. 佛道兩教的神明往往會在寺廟內同時受供奉.
當然, 還是有一些單純的佛寺。裡面可能就只有一個大雄寶殿,裡面是釋迦牟尼佛、十八羅漢、觀世音菩薩,沒有任何道教的神紙,沒有佛跟道的合一。
佛道兩教的神明往往會在寺廟內同時受供奉。在香港幾乎沒有界分.
我們常常說去”寺廟” 參拜.
“寺”是佛門,”廟”是道家. 已經是佛道不分, 融和一起了.
還有最明顯的有嗇色園黃大仙祠, 儒,釋,道三教同祠.
儒 : 孔教-儒家思想, 以孔子的教誨為基礎
釋 : 佛教-尊奉釋迦牟尼佛-修行、解脫、成佛之法
道 : 道教-道教是華夏的本土宗教-尊奉的太上老君(老子) 三清道祖
*儒家其實不太具備宗教的特點,所以算起來中國民間也就兩大宗教,那就是道和佛。
民間是佛道不分了, 但是宗教派別還是存在爭議的
佛教、道教思想體系相互影響,歷史中漫長的相互融合,妥協,融會貫通
佛,道,儒融合以後沒有太本質的差別
道教佛教有個共同點,都是勸人向善。但是道教還講究懲惡揚善。佛教是勸,道教在勸的同時還會直接出手懲罰壞人,制止壞人作惡。
道教與佛教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最明顯的是修行方式的不同。佛教的修行目標是涅槃脫離生死輪迴之苦,通過今生的努力可以在來世獲得福報,遠離一切貪嗔癡妄想的自在無礙狀態。而道教則是以追求“仙道貴生”作為修行目標,希望通過各種修煉方式來達到長生久視。既然道教以“今生”作為修行目的.
道教教義講承負;佛教教義講因果。
“承負”就是祖宗積德,則子孫受到蔭蔽。自己造孽,則兒孫承受到罪罰。
“因果”就是上輩子積德,這輩子享福。上輩子造孽,這輩子受罪。
所以佛教認為一切都是宿世的因果,是宿命.
道教則勉勵人,這輩子多做好事.
佛教教人做溫順的良民,少了一些野蠻的排他性, 非常適合統治者的愚民政策。
而道教則不一樣,教人努力爭取現實社會的幸福,建設一個太平世界。是以自古以來,揭竿而起反對壓迫的,多是道教團體。最顯著的無過於黃巾軍。(東漢末年,因朝廷和地方政令混亂不堪,農民生活困苦. 太平道教主張角組織黃巾軍起義)
道教和佛教作為中國的主要宗教,兩者在相互競爭中又互相吸收.
站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立場,佛與道從本質上來說沒有區別,正因為本質上沒有區別,所以佛道能在中華大地上和睦共處,這正是和而不同,佛道的根本目的一致,只是表述方法不同,成佛與成仙都是既立竿見影又虛無縹緲的人生目標!
《金剛經》中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道德經》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曰今生,佛說來世”
♥ 佛門不言空而悟空,道門不悟有而言有
「空」,不是消極, 無為而無不為, 把握著蓄勢待發,以退為進.
「有」,則有希望, 鼓勵進取.
💓💓
[ 歡迎按此繼續觀看各欄目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